设计AB面|潘小阳:设计如演戏,关于“演员”的自我修养

[复制链接]
查看: 22630|回复: 0

55

主题

9

回帖

186

积分

注册会员

积分
186
发表于 2020-2-9 14:09:5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太空怪人设计事务所主理人
多次在《时尚COSMOPOLITAN》、《家居廊》、《安邸AD》等杂志发表文章及作品。2017年、2018年好好住最受欢迎设计师,蝉联两届营造家奖金奖,多期好好住LifeTalk和设计师沙龙主讲嘉宾。
创业已经两年多。潘小阳胖了60斤。
过劳肥。
“2020年我要瘦下去,公司肥起来!”
“怎么减?健身?”
“事情少了就瘦下去了。”
得,看来是瘦不下去了。尤其是看到他拎着一公升的可乐瓶,边喝边在办公室晃荡。
潘小阳在好好住上颇有人气。他喜欢钻研新事物,喜欢分享交流。作为音响发烧友,平时就爱跟朋友们分享唱片和“装备”。做了室内设计师后么,分享装修知识和避坑指南是必须的,他还拍视频去分享好用的家居物件,颇有家居界李佳琦的潜质。原是做动画的,因为一个“事故”潘小阳进入了室内设计行业。
大学学的是动画设计,但那时候他就已经对把房子变好看这件事颇有热情。毕业后顺理成章去做了动画,后来有个朋友想装修房子,觉得他会做很酷炫的动画效果,就找他来帮忙设计。虽然这个效果跟室内设计的效果图根本不是一回事,但潘小阳压抑不住蠢蠢欲动的心,硬着头皮去做了。嗯...结果可想而知。
但这个经历让潘小阳对室内设计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,于是果断改行了。后来成为一个独立设计师,再后来创立了太空怪人设计事务所。
在潘小阳看来,做室内设计比做动画更好玩的地方在于,你能在有限的一生中体会到无数种生活。
吉庆里
Q:你之前是做动画的,动画和室内设计跨得还挺远的,怎么就进入了室内设计行业呢?
A:喜欢啊。在上学的时候就喜欢,但那个时候设计还没有很普遍,不知道原来家里边也是需要设计师的,我只知道盖房子是需要设计师,盖房子我觉得自己干不来,所以毕业后就去做动画了。后来有个朋友要装修房子,他心也挺大的,让我来搞,因为他觉得我能做效果图。但动画效果和室内设计的效果图是两码事,逻辑不一样用的软件也不一样。虽然心里没底但我很想尝试下,硬着头皮做了,最后做得四不像。但是这个尝试让我发现这个过程很有意思,后来就辞职到室内设计公司上班,再后来成为独立设计师,直到前两年前创立了工作室。
Q:成为室内设计师后,感受是怎样的,有没有觉得跟想象的不一样?
A: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演员。每服务一个家庭你就变换一个角色,进入到那个业主的角色中,不停地今天扮演这个明天扮演那个,很分裂。不过还蛮有意思的,也很快乐。做设计你要把自己想象成业主,他在这个空间里怎么生活,用你的设计的专业语言把他们想要的生活表现出来。做室内设计你能够体会到一万个甲方的生活,用几个月的时间体验人家一生,多么难得的机会啊。
Q:公司的名字叫太空怪人,这个名字很有意思,有什么寓意?
A:这其实是大卫·鲍伊的一首歌《Space Oddity》。我很喜欢埃隆·马斯克,公司创立的那段时间,SpaceX成功发射火箭到火星,还带了一辆特斯拉上去,车上播的就是这首歌,车的中控屏幕还写着“DON'T PANIC!(别害怕)”。当时起名字的时候正好我在放这首歌,觉得这个名字很适合,其实它代表的是一种心态,面对未知的世界你不会感到害怕。我们希望通过设计能够做一些以往所做不到的事情,不要去畏惧开始这个旅程。
Q:你们所倡导的设计观是什么?
A:我们觉得房子应该要像居住人的样子,这是它应该呈现出来的个性,也就是居如其人空间有它的性格,人也有他的性格,设计师就是两者之间的桥梁,把空间和人联系起来。我们主要做私宅设计,有时候业主并不清晰或者能够描述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。比如拿着欧洲老房子的照片说我想要这样的,但你生活在中国,它跟周围的环境以及你日常的生活状态、穿着打扮并不一致。那我们会跟业主去分析,他为什么喜欢这个,实质上内心是想要什么样的感觉。将两者的连接点找到之后,再来创造一个可以落实的、适合这个空间以及他生活的功能和美学的呈现。所以我们的案子没有明显的风格标识,有些很浮夸有些又极度内敛。房子像你一样,那才是你自己的家。
澳林观邸
我觉得家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,应该要引领业主去更深刻地理解到他们和空间之间的关系。私宅设计的需求很个人化,我们要让业主发现和面对真实的空间和真实的自己。业主和设计师一定是相互促进、相互提升的。在和业主沟通的过程中会吸取到新的想法和价值观,慢慢地你理解了很多以前不认可的价值观。多种价值观交互在一起,最后会碰撞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点。
Q:你刚刚说设计师就像演员,那你觉得一个室内设计师的自我修养要有哪些?
A:我觉得有三个词很重要:逻辑、包容、责任。逻辑是设计的基础,设计目的和价值是解决问题,它必须要用逻辑去解决。设计的能力就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,问题会是多方面的,有功能、心理、美学、精神等不同的层面
包容和责任决定了一个设计师能够达到怎样的层次,尤其是责任。责任意味着你对设计的追求,很多设计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,是因为他怀有对社会、对文化的责任。包容是指“同理心”,面对不同性格、需求的业主,你要用“同理心”去理解、接纳,不能用自己狭隘的价值观去看待甚至是要求别人。这个世界它一定是多元的,很多事情你要试着去理解它。
Q:在中国文化里“美”是一种感受,在你看来美的建构也属于逻辑层面?
A:“美”是一种感受,但“美的建构”是有逻辑可循的,比如比例、构图,黄金分割线、对比色。我是一个很看重数据和技术的人,比如要去营造一个ArtDeco的氛围,我可能会用紫色的丝绒搭配墨绿色的大理石,我一定要知道这两种颜色明确的色值,你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比如一个取色仪。我是一个底层架构是唯物主义,上层是唯心主义的人,我也坚持空间向着人的心灵住所的方向去营造,然而这是要建立在逻辑和技术之上的。比如中国的陶瓷,很美,但需要大量的、精准的技艺作为基础,才能造就艺术。刚开始做设计的时候,很多人会觉得天天重复画线条没意义,但如果你连线都画不直,门套尺寸都画不精准,还谈什么创造美呢。
倚林佳园
Q:设计师需要很多知识储备,你快速修炼的方式是什么?
A:设计师无论在做什么都会进入“工作”状态,这个状态不一定是“输出”,很多时候是在“输入”,也就是吸收积累。我喜欢看大量的图,相比看杂志、看画册我更喜欢看真实的场景,所以我喜欢到处看,去体验别人的文化和生活。已经去过很多地方,用掉了两本护照。欧洲是每年都要去的,不知名的地方去得也很多,跑到莫名其妙的小岛去,在没有网的地方感受大自然,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店,也常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遭遇,也挺有意思。
我尤其喜欢去看一些历史遗迹,历史有一种永恒的美感。最好到现场感受,比如雅典帕特农神庙,照片怎么看你都看不出这个黄金比例为什么就好看,它为什么会成为经典。但当你去到那里,在蓝天下看到那白色的建筑,你就能感受到了。你会想象怎么把这个美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。这是一种很强大的内在动力。
Q:你和公司过去一年比较大的变化是什么?未来希望有怎样的改变?
A:公司创立两年多,我爆增了60斤。过劳肥。现在公司已经上轨道了,我希望我能够瘦下去,公司肥起来!公司“肥起来”不是要赚多少钱,而是同事们成长起来,他们的想法以及做事更加成熟、全面。如果只是抱着赚钱的目的而创业,那干嘛做设计啊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