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盐城市大丰区西团镇东南部,新中村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苏北平原上。从姚家墩伏击战的硝烟弥漫到现代农业园的瓜果飘香,这片土地上,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,走出了一条“红色铸魂、产业兴村”的特色发展之路。 烽火岁月:红色印记筑牢精神根基 新中村的红色血脉,流淌在每一寸土地里。1944年6月24日,姚家墩伏击战在这里打响。台北独立团与垦南游击连密切配合,在姚家墩设下埋伏,经过3小时激战,击毙和活捉数名敌军,缴获大批武器,解救被掳群众20余人。这场战斗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,成为苏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。 这片热土孕育了无数英雄儿女。在浙江毛松岭战役中牺牲的吴国权,在江阴侦查时遭日军扫射壮烈牺牲的秦国山……他们用生命诠释了“有国才有家”的深刻内涵。 烽火中的军民情谊更是一段佳话。1943年,新四军一师侦察科长冯伯华在西团练家墩子(现新中村域内)养伤期间,与当地群众结下鱼水深情。村民们想方设法为怀孕的冯伯华妻子张西雷补充营养,练家子弟下河捕鱼捉鳝,只为让她养好身体。当村民练国成的儿子急病时,冯伯华协调部队卫生队及时救治。1987年,已是化工部副部长的冯伯华专程回村探望,协调化肥支援乡亲们的生产,让这份情谊跨越四十余载依然温暖。 如今,村里的老党员们经常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讲述这些红色故事,年轻一代在耳濡目染中传承着“不畏艰难、团结奋进”的精神密码,为乡村发展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。 产业兴村:绿色发展绘就振兴画卷 走进该村,5500亩耕地里孕育着勃勃生机。近年来,村里流转土地4000多亩,建成1500多亩连栋大棚的“绿野新中现代农业园”,冬瓜、茄子、葡萄、小甜瓜等蔬果在这里茁壮成长,为30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,年人均增收超2万元。 作为江苏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,该村的600亩青椒特色种植远近闻名。2003年,“西团”牌商标成功注册,绿色食品认证让这里的蔬菜端上了更广阔的餐桌。如今,村里不仅有盐城4A级现代农业示范园,更成为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、南京农业大学和扬州农业学校的挂县强农示范基地。在产业发展中,该村始终坚持“党建引领、能人带动”,村党支部培育了11名经营主体和产业带头人,通过“党员+农户+合作社”模式,带动村民发展青贮饲料种植1500多亩、粮食制种500多亩,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1500多亩,形成“特色种植+订单农业”的良性循环。 一条条道路宽阔整洁、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、一个个农家小院干净敞亮……产业的兴旺带动了村庄面貌的蝶变。该村荣获省文明村、省水美乡村、省特级田园乡村、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称号,一幅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”的乡村画卷令人心旷神怡。 融合发展:红色赋能未来可期 红色基因激活发展动能,绿色产业夯实振兴根基。该村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旅游相结合,整理姚家墩伏击战、冯伯华在村事迹,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抗战历史,让红色故事成为乡村旅游的鲜活教材。 在产业规划中,该村探索“红色研学+采摘体验”的融合模式,依托现代农业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,游客可以在聆听红色故事后,走进大棚体验采摘乐趣,形成“红色教育+绿色消费”的产业链条。该村党总支书记吴跃军表示:“我们要让红色精神成为发展的‘导航灯’,让绿色产业成为富民的‘摇钱树’,让全村既留住乡愁,更充满希望。”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乡村振兴的新时代,新中村用红色精神凝聚力量,用绿色发展擘画未来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,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。如今,新中村正以昂扬的姿态,在红色基因的滋养下,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|